
【五齊】
酒曲的誕生,是堪比古代“四大發(fā)明”的第五大發(fā)明,用酒曲釀造谷物酒,是利用酒曲中所含的微生物使谷物中的淀粉質邊唐花邊酒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掌握管理的好壞,與釀酒的成敗關系很大。例如這個過程開始時,如果溫度過高,則短時期內糖分過多積累,不利于整個階段的逐步糖化和逐步酒化,雜菌也容易繁殖。在沒有溫度計等儀器可資利用的時代,仔細觀察這一過程中發(fā)酵醪的變化情況,以便及時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成了保證發(fā)酵成功的重要手段。于是有了所謂“辨五齊之名”的辦法。
所謂“五齊”,《周禮·天官》中講:“酒政舉酒之改令……辨五齊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醍齊,五曰沉齊!币簿褪钦f把整個發(fā)酵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泛齊”:先是發(fā)酵開始,產生大量氣體,谷物膨脹;
“醴齊”:接著糖化作用旺盛起來,醪味變甜,并有薄薄酒味;
“盎齊”:再接著發(fā)酵旺盛,氣浪很多,伴有嘶嘶的響聲,
“醍齊”:再往后則酒精成分增多,顏色逐漸轉紅;
“沉齊”最后發(fā)酵完成,酒糟下沉。
把整個的發(fā)酵過程分為這么五個階段,無疑有利于管理。釀酒勞動者發(fā)現哪個階段有問題,就在酒正的指揮下,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以保證整個發(fā)酵的正常進行。這是釀酒技術有了明顯發(fā)展的證明,也說明了我國早在兩、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掌握了發(fā)酵全過程的變化規(guī)律,在世界釀酒發(fā)展史上值得大書一筆。
【六法】
“六法”是周代總結的一套比較完整的釀酒經驗。《禮記·月今》中,有如下這么一段記載:(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齊.曲蘗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監(jiān)之,毋有差貸。
這里講的大體意思是:冬季來臨的時候,酒正向大酋發(fā)出釀酒的指令,要做好六件事:一是秫稻必齊”,就是說要準備好質量好的高梁和稻子,二是“曲蘗必時”,即制曲蘗要選好時日;三是“湛熾必潔”,即浸泡和蒸煮都要清潔,四是“水泉必香”,就是說釀酒用的水要選擇質量優(yōu)良的;五是“陶器必良”,就是說盛裝器具要精良不滲漏的;六是“火齊必得”,必需拿握好火候.使發(fā)酵能在合適的溫度下進行。以上這六項都要注意抓好,由大酋負責監(jiān)督實施.這樣就不會釀出質量不好的酒來。
這確是一套較完整的、可貴的釀酒經驗總結。從我們今天釀酒的實際情況來分祈一下,就可以看出它的意義:
一是講原料俗話說:“糧是酒之肉。”可見釀酒原料與酒質的關系。事實上,不同的原料釀出的酒固然不一樣,就是同一種原料,由于品種、質量不同,酒質和出酒率也有差異。拿高梁來說,糯高梁就比粳高梁好;成熟干燥、顆粒飽滿的比干癟、潮濕的好。著名的即墨老酒如用即墨當地產的大黃米,一斤原料可出酒--斤半;而用別處的,則只能產一斤一兩酒,且味道也不如當地原料釀的好。即或是用當地的大黃米,也以粒大、糠少、殼子裂開了的為上。
二是講曲蘗的制作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制作酒曲,季節(jié)氣候很重要,因為季節(jié)氣候不同,自然界分布的微生物群的種類和數量都有差異。例如今天紹興老酒所用的麥曲的制作,一般是在舊歷八、九月間。之所以要安排在這個時日。只要看看制麥曲時要求的室溫是十五到二十五攝氏度、就不難明白道理了。即墨老酒的曲.也必須在中伏時制作。
三是講操作要潔凈、避免雜菌感染。
四是講水。釀酒利用的菌種,例如毛霉菌、酵母菌,都是很敏感的低級生物,水里稍有雜質.就會影響它們的活動。俗話說:“水是酒之血”。所以歷來釀酒者都很重視釀酒用的水質,要求無臭、清爽、微甜、適口。從化學成分上說,呈微酸性.有利于糖化和發(fā)酵;總硬度適宜,能促進酵母菌的生長繁殖;有機物和重金屬等均以少者為好。古人雖然不能從化學成分上對水質進行分析,但他們巳充分看到了水質在釀酒中的重要。紹興老酒之所以別具風格、濃郁芬芳,鮮美醇厚,又名“鑒湖名酒”,是與釀造中它的用水取自源于會稽山脈的鑒湖、而且是冬天的、湖心的水有極為密切的關系。
五是講器具。器具要精良、也不必多作解釋了。
六是講火候,也就是說溫度要適宜。我們知道,酵母菌活動的最適當的溫度是攝氏三十度左右,溫度過高過低,都不利于酵母菌的活動。
可見這六項,實際是釀酒技術的六個關鍵問題,對我國釀酒技術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山西汾陽杏花村汾酒在釀造中有所謂“七條釀酒秘訣”:“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時.高粱必得其實,器具必得其潔,缸必得其濕、火必得其緩”,這與《禮記》上記載的六項何其相似!無怪乎有人把這六項叫“古六法”,認為是我國最早的釀酒工藝規(guī)程。
【九醞酒法】
“九醞酒法”從文字記載起,至今已經有大約1800年的歷史,真的可以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釀酒方法之一”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曾將家鄉(xiāng)毫州產的“九醞春酒”進獻給獻帝劉協(xié),并上表說明九醞春酒的制法。曹操在《上九醞酒法奏》中說:“臣縣故令南陽郭芝,有九醞春酒。法用曲二十斤,流水五石,臘月二日漬曲,正月凍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釀……三日一釀,滿九斜米止,臣得法,釀之,常善;其上清,滓亦可飲。若以九醞苦難飲,增為十釀,差甘易飲,不病。今謹上獻!
“九醞酒法”是對當時毫州造酒技術的總結,也是毫州的“九醞春酒’’曾作為貢品的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文字依據。1959年。毫州古并酒廠(當時名“毫縣古井酒廠”)就是據此為今天由;‘古并貢酒’”命名的。依此也可以說,毫州產好酒的歷史,距今至少也有一千八百年。
“曲者酒之骨!边h在先秦時期,我們祖先就發(fā)明了用曲來釀酒。秦漢以來,我國的造酒技術已有了很高的成就!抖Y記?月今》中記錄了造酒的六點注意事項:“標稻必齊,曲蒙必時,畦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民火齊必得!彼笤炀朴玫墓任镆墒欤肚皶r,浸煮時要保持清潔,造酒用的水要好,器皿要用優(yōu)良的陶器.火候要適宜。這把釀酒的重要關健都指出來了。
漢代,由于制曲技術的發(fā)展,各地已經利用不同的谷物來制曲了,因而酒的品種有所增加。這時既有廉價的“行酒”,又有少曲多米,“一宿而熟”的“甘酒”,有叫做“酣”的白酒,叫做“釃”,或“糟下酒”的紅酒,還有叫做“醴’的清酒。對于毫州這個人物輻揍之地,較早地運用制曲釀酒的技術是可想而知的。再說身為丞相的曹操,對當時天下的情況不會不了解,也不會不加比較地僅出于對故里的偏愛而隨便將故鄉(xiāng)產的酒獻給皇上的。所隊可以說“九醞春酒”在當時算是佼佼者了。
所謂春酒者,即春季釀的酒!端拿裨铝睢贩Q正月所釀酒為“春酒”。“九醞春酒”恰是在“臘月二日清曲,正月凍解,用好稻米施去曲滓便釀”的“春酒”。何為“九醞”?“九醞”即九“股”,分九次將酒飯投入曲液中。《齊民要術》分次殿飯下甕,初股、二股、三股,最多至十股,直至發(fā)酵停止酒熟止。先股的發(fā)酵醒對于后股的飯起著酒母的作用!熬裴j春酒”即是用“九汲法”釀造的“春酒”!叭找会j,滿九斜米止”,就是每隔三天投一次米,分九次投完九斛米。
當時釀酒用的曲有兩種:神曲、笨曲!熬裴j春酒”所用的曲可能是神曲(即現在的小曲),而不是用的笨曲,因為其用曲量(30斤)只有原料米(九斜)的3%。這表明當時已利用根霉釀酒了。根霉能在醒中不斷地繁殖,不斷地把淀粉分解成葡萄糖,醇母則把葡萄糖變成酒精。實際上,“九醞酒法”已是近代霉菌深層培養(yǎng)法的雛形。九殿法也類似近代的連續(xù)投料的黃酒操作法。
曹操的《上九醞酒法奏》不僅總結了“九醞春酒”的釀造工藝,而且還提出了改進的辦法,這樣釀制的酒味更醇厚濃烈。他認為“若以九醞,苦難飲。增為十釀,差甘易飲,不病”。對此,賈思6B解釋說:“九醞用米九斜,十醞用米十烘,其用曲三十斤,但米有多少耳!泵锥嗝咨偈怯删魄皻⒚住,即曲對于原料米的糖化和酒精發(fā)酵的效率決定的。曲多酒苦,米多酒甜。所以,《齊民要術》說用米多少,“須善候曲勢:曲勢末窮,米猶消化者,便加米,唯多為良!薄拔蹲惴卸槭。氣味雖正,沸未息者,曲勢未盡,宜更殿之;不段則酒味苦,薄矣。”“九醞”的酒用二十斤曲“殺”九斜米,因曲多米少而“苦難飲”,再多投一慰米,即增一釀,則曲、米之比恰到好處,酒亦“差甘易飲”了。
如今,唯一保留此釀酒工藝的僅有古井貢酒廠一家。在古井酒廠,有一口始于公元532年的千年古井,井水清冽甘爽。據現代儀器分析古井水含有大量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遠遠超過來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飲用水。古井集團名稱正是由這口千年古井而來。
此外,關于這種古老的釀酒方法,還有一種非常浪漫的制曲過程,既每年桃花盛開之時制曲,桃花凋落之時曲成,據記載,“桃花開時制曲,花凋曲成。制酒,味幽香”,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過程呢?古井酒廠技術人員解釋說,桃花盛開之時制作,此時空氣溫濕、微生物活動旺盛,是制作酒曲的最好時節(jié)。在此時制曲,釀出的酒體香似幽蘭,芬芳不散,口感綿柔豐厚。
那么,“九醞春酒”是不是“古井貢酒”的前身,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完善、發(fā)展的結果呢?從廣義上講是可以這樣說的。雖然“九醞春酒”是發(fā)酵酒,今天的“古井貢酒”是蒸餾酒,兩者之間工藝上有著根本的區(qū)別,但是我們完全可以說,毫州在一千八百年前或更早的年代就能生產出象“九醞春灑”這樣的好酒,并且給后輩留下了釀制酒的先進技術和傳統(tǒng),對毫州后來釀酒業(yè)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才會在今天出現古井貢酒。
【中和釀造法】
中和釀造技藝是中華民族祖先傳承二千多年的古老智慧結晶,容天地人料藝五要素為一體,納高中低大小曲精華,配紅白醬本草麩曲汲取和諧之音,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生生不息,生物能量、化學能量、物理能量和生化能量、物化能量在物系、酶系、菌系協(xié)調生化的基礎上,自成大家和典范,為中華民族釀酒技藝的活化石。
發(fā)展歷程
中和釀酒技藝發(fā)端于遠古,成于三國時期,盛于唐代,興于南宋,創(chuàng)新于當代。
第一階段:三國時期前,中和釀造法將我國寶貴的中醫(yī)藥理論和實踐引進到了釀酒技藝之中,并科學應用,在制曲和釀造技藝中,都充分體現了中醫(yī)藥一元整體觀和陰陽二分辯證法;并在實踐中首次采用本草配料釀酒。代表人物是孫韶。
第二階段:改革開放前,中和釀造法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科學的技術體系;充分體現了天地和諧,萬物共生的宇宙觀和釀酒觀,并在釀造實踐中,完善了蘇軾“酒本養(yǎng)生”思想。代表人物是朱仰愗。
第三階段:改革開放后至今,中和釀造法汲取現代發(fā)酵模式和現代生物科技成果,在釀酒主體和釀酒客體方面,實現了釀酒主客體、所處條件和關系對象等方面的和諧、安全和健康。從動態(tài)的系統(tǒng)中認識和了解了中和釀造法的要素、局部、系統(tǒng)三個層面的規(guī)律和方法論。成為生態(tài)文明關于“天地時令、社會人機、料法環(huán)安”的典范。代表人物是國家白酒技術委員會成員李小兵。
基本屬性
第一屬性就是釀酒本身與天地共生;
第二屬性就是釀酒本身這個系統(tǒng)是正常平安狀態(tài);
第三屬性就是釀酒產物(酒產品)是安全的、健康的、良好的。
從現代生物科技理論上講,中和釀造法就是釀酒的整個系統(tǒng)(包括內外系統(tǒng))在生物的、生化的、化學的、物理的、物化的所有反應代謝,都是正常的、良好的、沒有失控、恰到好處、和諧健康。
上一篇:酒曲的出現和發(fā)展史
下一篇:紅酒酸奶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