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白酒的發(fā)源地,酒文化歷史悠久,以茅臺酒聞名世界,臺灣與大陸一衣帶水,盛產(chǎn)白酒,飲酒習俗豐富,金門高粱酒在兩岸頗有盛名。
臺灣勸酒文化
臺灣原住民的熱情與豪爽在酒桌上可窺一二。因著漁家人的生活環(huán)境,帶給了他們暢飲的豪放酒文化。到了酒鄉(xiāng)金門,豪爽的主人會拿出最好的白酒與你頻頻碰杯。在筵席上,還有一個有意思的規(guī)矩——當飯桌上的雞頭或魚尾對著你的時候,你便是全桌的主客,必須仰頭干一杯高粱酒,然后用筷子剪斷雞頭或魚尾,其他人才可以開始用菜。
主客喝完酒后可以加杯后轉(zhuǎn)給其他桌友,大家依次喝完一輪,最后又回到主客收尾。金門人待客的熱情、酒鄉(xiāng)的風范就從這“雞頭魚尾”的杯杯盛情中開始濃烈。
關于“雞頭魚尾”這有一個典故。相傳清末民初,金門青年紛紛背井離鄉(xiāng)下南洋打拼。其中有一人取了當?shù)嘏訛槠蓿@位鄉(xiāng)僑到了晚年萌發(fā)回鄉(xiāng)的念頭。女子為了防止愛人一去不回,便在菜中下蠱。這位鄉(xiāng)僑的女兒不忍父親受蠱毒之苦,臨別時,提醒父親吃雞要從雞頭吃起,而吃魚則該從魚尾吃起,肚子疼一定要多喝水,這樣才能逢兇化吉。
鄉(xiāng)僑牢記在心。果然在路上肚痛難忍,他聽了女兒的話拼命喝水,不一會兒,先從喉嚨跳出一只雞來,接著又蹦出一條魚來,解了蠱毒,轉(zhuǎn)危為安。從此,這雞頭魚尾便成了金門人對主客的特別禮遇,也衍生出獨樹一幟的勸酒文化。
臺灣飲酒風俗
大陸與臺灣不僅酒品相同,飲酒風俗也大致相同。大陸流傳“無酒不成宴”,見面互敬三杯酒,上桌、接風酒都是三杯酒;臺灣風行“無三不成禮”,金門喝高粱酒前三杯辣,后三杯麻,再三杯干,第四個三杯甜,最后三杯才叫爽。
千百年來,“酒逢知己千杯少”成為中國人獨特的酒場用語,臺灣也善呼朋喚友推杯換盞;酒令是中國人飲酒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臺灣也流行喝酒猜拳;大陸人常講“頭三尾四”,臺灣人常說“茶三酒四”;大陸“茶七酒滿”,臺灣“七分茶八分酒”;大陸酒禮“先干為敬”,臺灣酒禮“碰杯必須干”。
流淌華夏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酒文化,醉透古今,滲透兩岸。兩岸的酒風、酒品、酒俗、酒禮,一脈相承。誠然,隨著時代的進步,兩岸的許多喝酒習俗也都在進步。
臺灣人愛喝白酒,但種類不及內(nèi)陸,高粱酒是他們的最愛,金門高粱、88坑道等,均是純固態(tài)發(fā)酵,味美價廉。
上一篇:云南麗江的“怡人”酒文化
下一篇:中國古都之長安酒文化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