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進口酒步入調整期,整體的市場走勢呈現出波形發展的態勢,而市場也呈現出應激性反應,這些都對新日寸期的進口酒商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味地憑借市場的增量和行業的增長,已經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要求。進口酒商必須把握好三大要素,才能在競爭中搶得先機!
應激性反應早已出現,不過被淹沒在增長中
從2005年開始,中國進口酒產業一路飆升,無論是進口量和進口額,還是消費市場,其增長速度讓人嘆為觀止。此時的進口酒商主要是囤貨,對于銷售來說,即使是憑借市場的自然增量,兩三年內那點庫存也能消化掉。因此終端商和渠道商不停地向運營商下單,再加上不斷增加的進口酒商數量,反映到運營商那里,也是一片笙歌。于是,中國進口酒運營商開始了全球范圍內的瘋狂采購,進口酒市場最初的量價齊升,就是這么來的。
事實上,在這一片繁榮中,出現了幾個問題。
首先,進口量的增長與消費市場的增長不同步。最初幾年由于行業基數較小,葡萄酒進口量的增速甚至超過100%,即便是兩年,也很少低于40%的。但消費市場才是衡量個產業容量的最準確標尺。自2005年至今,進口酒消費市場的增加一直在持續,即使是在進口量下滑的2013年,也沒有停止,但增長數據卻沒有進口增長數據那么高。在我們組織的WTC巡展活動中,針對武漢、杭州、長春、南京等市場經銷商反映,消費自然增長基本穩定在15%左右,在廣州、上海、北京等相對成熟的市場,這個數字可能更低。因此,進口量和消費市場的增速就有了差別,而這種差別也是造成2013年進口數字下滑的重要原因。
其次,經銷商產品運作周期出現了問題。最初進口酒屬于新品類,其市場空間非常大,經銷商大批量吃進,是為了盡早占位。但進口酒在中國市場也是有周期性的,在第一階段之后,經銷商的庫存壓力增大,消費放量卻沒有相應提升,此時,進口酒第一個周期的末端已經來臨。進口酒商此時最應該做得是消化庫存,引入新品類,安全渡過。但很多酒商沒意識到這一點,還是繼續吃進,導致了行業性的渠道壓貨危機。
最后,進口酒市場散商還是比較多的,抗風險能力也相對較弱。作為新興產業,沒有大批量的人員和資本進入,很難取得較大發展;當發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市場遇到波動的時候,這些散商的一哄而散,也為行業造成了巨大危機。事實上,這些散商就是抱著“船小好調頭”的運作理念,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是如此,不獨進口酒。
所以,進口酒即使在高速增長中,這種應激性反應就已經存在,只不過很少人意識到這為行業帶來的危機。建立應激機制,把握節奏、彈性和預期節奏是什么?就是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掌握其波形發展的特征,從而為自身謀取最大利益。
進口酒發展到當前階段,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增長,而是在不斷起伏中波形前進。因此,就要求酒商必須掌握行業發展的節奏。
2012年,行業已經出現了普遍的壓貨危機,雖然進口數字是從2013年體現的,但在2012年酒商就應該減少吃進貨物的數量;而到2013年,雖然行業進口數字下滑,但很多酒商已經初步完成清庫工作,繼續吃進是大勢所趨,所以這時候可以適當增加吃貨量。果然,2014年行業重回正增長。這就是節奏,酒商自身運作結合行業發展大勢的節奏!
把握發展的節奏,更多是宏觀產業發展與自身資源的結合。寧波添翼營銷策劃公司總經理厲勝男認為,企業發展與行業壯大是相輔相成的。優秀的酒商會針對行業發展,不斷調整自己的戰術,力爭做到與行業發展同步。比如2007年的時候,進口酒依賴于團購,很多酒商進行專賣店建設,包括做一些知名連鎖品牌的加盟商。這個階段,專賣店體系對于進口酒產業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而在2013年,行業內出現了專賣店酒窖的倒閉風潮;但也有很多酒商在2012年就已經將重心從專賣店轉到了商超上采,并因此對產品架構進行了調整。這就是一種針對行業發展的適應性調整,也體現出了酒商自身的發展節奏。
彈性是對進口酒商自身承受能力的一種考驗,也是檢驗自身生存能力和可持續性發展的硬指標。
有人說了,你這是事后諸葛亮,在當時,誰能預料到這樣的發展軌跡!沒錯,的確做市場需要預判性,而這種預判性并非永遠百分百正確,那就要看進口酒商自身的彈性,這也直接決定了你能否生存下來。
筆者2013年的時候接觸過兩家企業,一家是溫州的,有7000平方米的庫存,一家是廣州的,倉庫只有1500平方米。最后結果是廣州那家企業沒有堅持到現在,已經轉行;而溫州的企業不但生存下來,還在上海等地建立子公司,進口酒業務如火如荼。溫州這家企業是卡聶高,廠州那家就不說名字了!
在行業下行的時候,如何想辦法消化庫存,微利甚至無利經營,從而挨過這個低谷,就是酒商自身彈性的一種體現。無論何時,我們必須要做好最壞的打算,做好兩手準備,才能在市場洪流中,輕松面對。
面對行業發展壓力,增強彈性生存有兩種方式:其一,給自己較小的壓力。2013年后,進口酒商的一次進貨普遍較少,分成了多批次采購。這其實就是酒商為了減少自身的庫存壓力,采用的一種最常規的做法;另一種做法就是完善渠道和銷售鏈條,讓自己能夠承受更大壓力。“挨過嚴冬,才能看到春天”,這是一種進口酒商比較公認的觀點。
預期是一種判斷,更是考驗你對未來市場掌控能力的一種表現。合理的預期,有助于調配資源,從而達到效益最大化。
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年度規劃,但這并非是我們所說的預期。預期更多是進行戰略規劃的判斷,是對行業走勢和未來資源梳理,從而決定企業走向的重要依據。
比如2013年之前,我國出臺了限制“三公消費”的很多規章制度,原來依賴于團購的進口酒受到極大影響。當時,很多酒商反應就是一陣風,過去就好,覺得市場會很快復蘇。但事實上,一直到今天,作為進口酒生命線的團購業務也沒有復蘇。如果建立在很快團購就能復蘇的預期上,恐怕企業很難熬到現在。事實上,當時,很多酒商看到這一點,從依賴于團購向商超或者終端轉型,借助這個時段,實現了華麗轉身。這就是準確預判給自身帶來的發展空間和生存價值。行業和市場情況一直在變,而我們對于進口酒產業發展的預期也應該進行適應性調整。只有這樣,才不會掉隊,才能覓得先人一步的發展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