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廠起源
五糧液,顧名思義是由五種谷物釀制而成。其前身則是明初位于宜賓城北門“溫德豐酒坊”的傲世精品——“雜糧酒”。
宜賓古稱戎州、敘州。早在漢代時,即有釀酒業。據《華陽國志》和《太平御覽》的記載,當地的荔枝甜郁多汁,極宜釀酒。而唐代的“重碧”酒與宋代的“荔枝綠”、“綠荔枝”、“姚子雪曲”等,均是名重一時的佳釀。宋哲宗元符年( 1098-1100)間,黃庭堅寓居戎州三年,遍嘗境內美酒。曾賦詩曰:“王公權家荔枝綠,廖致平家綠荔枝。試傾一杯重碧色,快剝千顆輕紅肌。潑醅葡萄未足數,堆盤馬乳不同時。誰能品此勝絕味,惟有老杜(指杜甫)東樓詩。”他又撰《荔枝綠頌》,其詞為:“王墻東之美酒,得妙用于三物,三危露以為味,荔枝綠以為色,哀白頭而投裔,每傾家以繼酌。”他更在《安樂泉頌》中云:“姚子雪曲,杯色爭玉。得湯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濁。甘而不噦,辛而不螫。老夫手風,須此神藥。”其推崇由此可知。
雜糧酒是由這些名酒發展而來的佳釀,以大米、糯米、蕎麥、高粱、玉米等五種糧食混合為原料,其口訣為:“蕎子半成黍(玉米)半成,大米糯米各兩成,川南紅糧(糯高梁)用四成。”這個當時人所謂的《陳三秘方》,一向傳子不傳女,外人無由知悉,直到清穆宗同治年(1862-1874)間,陳家最后一位傳人陳三因膝下無子,始傳予徒弟趙銘盛。趙銘盛在繼承“溫德豐”的產業后,改酒坊之名為“利川永”。趙銘盛的傳人鄧子均對配方再加以改良,各料的比例由此確定。分別是:高粱36%、大米22%、糯米18%、小麥16%、玉米8%。其風味更勝于昔,令“酒客為之垂涎”。此酒更于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掄元,榮獲金獎,舉世知名。
1926年時,嗜飲此酒的遜清遺老楊惠泉,嫌此酒之名不雅,乃在一次宴會中,向酒坊主人鄧子均提議,改雜糧酒之名為“五糧液”。鄧子均欣然接納,五糧液之名遂沿用至今。
1952年,地方政府乃在北門“利川永”、東門“長發升”和馬家巷“張萬和”等名糟坊的基礎上,建成“五糧液酒廠”,承襲傳統工藝,恢復此一歷史名酒的生產。同時亦生產這一系列的優質曲酒——尖莊、翠屏春及全家福等。又,1988年成立的“五糧液集團公司”,年產酒十萬噸以上,為當下的“中國酒業大王”。其在20世紀90年代,尤注重品牌開發。它以五糧液為中心,形成五糧春、五糧醇、五糧神、五湖液等“五字號集團軍”,并以此為基礎,成功開發了京酒、瀏陽河、金六福等一大批系列酒,已有上百個品牌,因市場占有率高居第一,在業界是名副其實的龍頭老大。
主要產品
五糧液
本酒的原料自不待言。再以小麥制成的“包包曲”為糖化發酵劑,引用岷江江心清洌之江水為釀造用水。其發酵窖為陳年老窖,采“雙輪底發酵法”,其發酵期可延長至160天。經人工取糟、單甑蒸餾、分層堆放及量質摘酒后,再回酒發酵,勾兌調味而成。
品味殊榮
五糧液屬濃香型大曲白酒,酒度為39°、52°及60°三種。酒液元色透明,開瓶噴香撲鼻,酒味醇厚諧調,入口甘綿凈爽,多味協調,恰到好處。有人以“三杯人腹渾身爽,一滴沾唇滿口香”之句,喻其超凡人圣。
五糧液于1915年迄今,所獲國內外獎牌,總數已居中國第一。其 要者,國內部分為:1985年榮獲商業部優良產品稱號及金爵獎,另在1963年、1979年、1984年及1989年的中國第二、三、四、五屆評酒會上榮獲國家名酒稱號及金質獎章。國外部分則為:1988年獲香港國際食品展覽金龍獎、1989年獲日本關西國際食品展金質獎、1990年獲泰國國際酒類博覽會金獎、1991年先后獲保加利亞國際展覽會金獎及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1992年獲美國國際名酒博覽會金獎、1993年又獲俄羅斯圣彼得堡國際博覽會特別金獎。其銷售網除遍及神州大陸外,亦觸及到四海五洲的100余國。價格已凌駕茅臺之上,正與“酒鬼”互爭雄長。
上一篇:貴州茅臺酒廠(集團)習酒有限公司
下一篇:甘肅隴南春酒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