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是國家的靈魂,同理,酒文化也是企業和產品的靈魂,不僅中國如此,世界各個國家也大抵如此,因此,中外酒文化雖差別甚多,但也并非無相同之處。
均注重傳承歷史,以民族、風俗作為企業和產品發展背景
國外洋酒文化注重對家族創新、忠誠、民族歷史等元素的傳承,如軒尼詩以法國中世紀的宮殿、中世紀文藝復興文化特征為背景。芝華士因其源于蘇格蘭,展示“騎士風范”、“騎士文化”,透出濃厚的蘇格蘭風味。尊尼獲加突出其家族一脈相傳的釀酒技藝和創新精神。
在文化國際化擴散中,首先展現給國際消費者的就是產品背后的歷史背景、人文精神、民風民俗。
中國酒企也十分注重文化傳承,注重挖掘品牌的歷史背景,文化傳播中透出濃厚的歷史氣息和對中華文明的繼承。五糧液彰顯儒家文化的“和諧”、“中庸”,釀酒歷史可追溯至唐朝,600年古窖池是產品歷經滄桑的“見證”。茅臺體現道家“大道無為、和諧養生”的道家文化。舍得酒“智慧人生、品味舍得”,彰顯傳統文化哲理,“有舍有得”也是中華文化的哲學光輝。“五糧液1618”、“瀘州老窖1573”更是將歷史痕跡嵌入到產品名字中,產品蘊含的歷史氣息十分濃厚。
均將自然環境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
洋酒文化建設注重突出自然環境對產品質量的影響,通過酒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和推廣,將國家文化特色、區域文化特色和產品、企業文化特色結合在一起;通過國家和產區的“大文化”、“大品牌”來推動企業和產品“小文化”、“小品牌”的國際化。如依托葡萄園、釀造廠、葡萄酒節和葡萄酒展覽會,將農業觀光旅游、工業觀光旅游及葡萄酒文化、體驗旅游相結合,傳播葡萄酒釀造中自然環境的重要作用,從而樹立產品良好的質量形象,通過意識滲透和文化占領提升品牌價值。
中國白酒釀造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技藝,不但與釀酒師技能相關,水源、微生物、氣候等自然環境因素也直接影響著產品質量。因此,自然環境因素成為各大名酒文化的重要組成。
五糧液、瀘州老窖、貴州茅臺等川黔酒企地處西南,氣候、水土、環境等十分適合釀酒,為企業和產品發展創造了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企業產品文化中,自然環境因素成為亮點,均將自然環境因素列為“競爭優勢”之一。特別是隨著“中國白酒金三角”的提出,地域、環境對酒企和產品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是中國白酒文化持續發展的有機組成,也為未來中國白酒文化的發展創造巨大空間和機遇。
國外酒文化體驗產業比國內酒文化旅游產業更加系統
雖然,國外酒企和中國白酒均注重自然環境因素,但國外酒文化對自然環境的打造和宣傳更加系統,對品牌價值的貢獻也更大。
近年來,法國波爾多旅游項目、德國以葡萄酒種植生產為主的旅游項目等國際上廣為推廣,地中海地區已經成為世界上“美酒+美食”的旅游勝地,既是旅游項目的發展,更是酒文化產業的繁榮。中國在近年來也提出發展酒文化產業,如“中國白酒金三角”、“杏花村旅游示范帶建設”、“五糧液工業旅游園區”,但還沒有形成中國文化旅游產業鏈,相比波爾多、地中海地區酒文化產業的國際知名度和發展體系,中國酒文化旅游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各示范區沒有形成科學系統的管理,在國內和國際市場均未形成聲譽。
國外酒企文化傳播更加注重兼容區域文化特征
國外酒企文化傳播中十分注重融合當地文化特征,在消費者研究方面更加細致。人頭馬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迎合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潮流,樹立“高端、改革、開放”的產品形象。軒尼詩旗下有“李察軒尼詩”、“軒尼詩 X.O”、“軒尼詩V.S.O.P”等各代表不同風味、文化價值,針對不同消費者推出蘊含不同文化特征的產品,但又保持了“軒尼詩”母品牌的歷史、傳統精神等優良文化,產品與品牌聯系緊密,保持互補、互相促進的發展態勢。
中國白酒產業和企業對消費者的研究不夠細致,部分名酒所出品的產品多、品牌多、規格多,但消費者定位、文化定位模糊,品牌管理混亂。在國際化時,容易忽略國際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對于高深的中國白酒文化,部分國際消費者并不能理解其深刻含義,甚至對白酒有誤解,如認為是“酒精”.這是中國白酒文化國際化中的需要完善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