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長河中,酒有著無法撼動的歷史地位,不僅酒文化枝繁葉茂,很多白酒品牌也延續(xù)百年之久,不斷發(fā)展進步。
茅臺酒
說起歷史悠久,國酒茅臺必然首當其沖,從公元前135年漢武帝“甘美之”的褒獎到1704年后清代大儒鄭珍“酒冠黔人國”的贊譽,從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到1996年榮獲紀念“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都是其歷史悠久的印證。
五糧液
飲譽中外的名酒“五糧液”,有著悠久的歷史。明初,位于宜賓城北且最負盛名的“溫德豐”釀酒糟坊有一位陳師傅,他在總結(jié)唐、宋時期名酒“荔枝綠”和“姚子雪曲”的釀造方法的基礎(chǔ)上,摸索出一套用大米、糯米、蕎麥、高梁和發(fā)米等五種糧食為原料,以小麥制成的曲藥為糖化玉酵劑、采用老窖發(fā)酵、天鍋蒸餾等工藝的“陳氏秘方”,釀造出了醇和甘香的“雜糧酒”。經(jīng)過幾代相傳,秘方傳到了一個名叫鄧子均的手里。鄧子均富有革新精神,不滿足現(xiàn)狀,他將“雜糧酒”的配方作了調(diào)整,幾經(jīng)摸索,才在1928年將“雜糧酒”的配方確定下來,釀出了更加理想玉液瓊漿。1929年,鄧子均在宜賓名人的一次聚會上,將自己用新配方釀制的“雜糧酒”請眾人品嘗,博得了交口稱贊。晚清舉人楊惠泉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凡俗。此酒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干脆叫‘五糧液’吧。”鄧子均高興地接受了這一建議,從此,“五糧液”之名始見于世。
古井貢酒
該酒產(chǎn)于安徽省亳縣古井酒廠。魏王曹操在東漢末年曾向漢獻帝上表獻過該縣已故縣令家傳的“九釀春酒法”。據(jù)當?shù)厥分居涊d,該地釀酒取用的水,來自南北朝時遺存的一口古井,明代萬歷年間,當?shù)氐拿谰朴衷暙I皇帝,因而就有了“古井貢酒”一美稱。古井貢酒屬于濃香型白酒,具有“色清如水晶,香純?nèi)缬奶m,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經(jīng)久不息”的特點。
劍南春
產(chǎn)于四川省綿竹縣。其前身當推唐代名酒劍南燒春。唐憲宗后期李肇在《唐國史補》中,就將劍南之燒春列入當時天下的十三種名酒之中。
汾酒是我國古老的歷史名酒,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這個酒名。《北齊書》中記載,北齊武成帝高湛從晉陽寫給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植中說:“吾飲汾清二杯。勸汝于鄴酌兩杯”,宋《北山酒經(jīng)》記載。“唐時汾州產(chǎn)干釀酒”,《酒名記》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說的都是汾酒。
四特酒
今天的四特酒就是伴隨著商的青銅文明而得名“四特”的。清代光緒年間,樟樹滿洲街一家名叫“婁源隆”的酒店,在繼承本地傳統(tǒng)小曲釀造蒸餾白酒工藝的基礎(chǔ)上,取眾家之長,經(jīng)多年實踐,釀造出了酒色清亮,香醇可口的優(yōu)質(zhì)白酒,勾兌出售后,大受歡迎。為了仿止假冒,婁源酒店在裝酒的酒缸和酒壇上貼上四個“特”字,作為標志,以便與其他酒店的酒相區(qū)別,表示特別優(yōu)質(zhì),“四特”名稱由此產(chǎn)生。(具有"亮似鉆石透如晶,芬芳撲鼻迷逗人,柔和醇甘無雜味,滋身清神類靈芝"四大特色,并因此而得名"四特酒"。)
這些歷史悠久的白酒品牌已經(jīng)不單是品牌如此簡單,它背后所承載的歷史文化的厚重感更是令人驚嘆,應該加以傳承和發(fā)展,使“活著的寶貝”能繼續(xù)留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