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業黃金十年是成就了白酒業,還是“誤導”了白酒業,這是一個問題。說它成就了白酒業,是因為黃金十年的高速發展不僅大幅抬升了白酒的價格金字塔,而且也推動了白酒產銷體量的加速膨脹,擴容性增長真正讓白酒業長高了,也長大了。但要說酒業黃金十年“誤導”了白酒業,也不無道理,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這一場“從天而降”的酒業盛宴,讓白酒企業來不及思考,只能低頭拼命趕路,商業本能驅使著白酒企業將這一波酒業利好行情“吃干榨盡”。只顧低頭趕路,讓白酒企業來不及辨別前行的方向,路到盡頭,轉身已晚。與其說是黃金十年“誤導”了白酒業,不如說白酒業自己“誤導”了自己更為準確。一個只顧低頭趕路,而不去仰望星空的行業或企業,注定是要走彎路的。
在酒業轉型期,白酒行業或企業要學會仰望星空,要基于對產業規律和趨勢的研判,思考自身的中長期戰略走向。低頭趕路的代價是,黃金十年的高速發展并未使白酒業的市場化競爭力得到實質性提升和進化,只是路到盡頭亟待轉身,白酒企業的消費者意識才普遍開始覺醒,基于大眾消費者的產品創新、營銷創新也才拉開帷幕。從這一意義上來講,酒業黃金十年的行業價值是有負面成分的,十年繁榮讓酒業“增了肥”,卻并未讓酒業的體魄更加強健,所以酒業形勢的急劇變化讓這個龐然大物倍感轉型陣痛。不去仰望星空,就看不清未來,也認不清自己,企業發展也必然容易“誤入歧途”。一個簡單的常識是,如果你要走出一條直線,那么你必須目視遠方的參照物。不少酒企把打造百年企業作為未來發展的長期使命,但如果沒有戰略高度和戰略視野,企業的長遠發展恐怕只能成為一句空話。
酒業不乏仰望星空,堅守戰略方向的企業。在酒業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有一些企業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不為中高端、高端酒業的“瘋狂”所動,始終按照自己的既定戰略和發展節奏一步一個臺階,即使酒業寒潮來襲,它們依然延續了持續穩定的增長態勢。勁酒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以一款125ml的小規格保健酒便能支撐起60億元的銷售體量,這在酒業是一個奇跡,但又符合最基本的常理,即它做到了對既定戰略的專注和堅守。而更為關鍵的是,它們看得清未來,也認得清自己,所以經得住誘惑,也耐得住寂寞。
當前有這么一個現象,不管是在保健酒行業獨領風騷的勁牌,還是在白酒業風頭正勁的洋河、古井等白酒企業,它們不約而同地開始布局和構建基于“健康”和“體驗”的中長期發展戰略,跨界企業在戰略層面的交叉和共識值得業界思考。
在酒業轉型期,不僅要仰望星空,還要腳踏實地。黃金十年的“后遺癥”之一就是酒業的集體浮躁。適應了快餐式的饕餮,再來培養細嚼慢咽的習慣,這對酒業總歸是有一些難度的。但黃金十年有些畸形的酒業“盛宴”已經不再,酒企必須從一段夢幻般的旅程中回歸平實的生活,只有腳踏實地,才能走得更遠、更真實、也更靠譜。從轉型期酒業的整體表現可見,業績相對穩定,受行業調整沖擊小的都是市場基礎和渠道基礎扎實的酒企,洋河、古井、口子窖、白云邊莫不如是,這些長于消費者培育和渠道、終端管理,在區域市場根基較深的白酒品牌最終在轉型期脫穎而出。腳踏實地就是要尊重市場規律和渠道規律,按規律辦事,一切超越規律的主觀行為都是不可持續的妄為。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酒業轉型的內涵更加豐富,轉型空間更大,可能性也更多。身處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酒業既要仰望星空,明晰和堅守前行的方向,又要腳踏實地,不徐不疾,理性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