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州雜俎》及《直隸汝州全志》記載,河南汝陽杜康村的酒泉溝有一棵老桑樹,這便是杜康發明酒的地方。
杜康小時候牧羊,每天日出,就把羊趕往山坡放牧。晌午,就到酒泉溝吃飯、看書、習字。
酒泉溝古時稱空桑澗,桑樹叢生,一股清泉穿林而過,蜿蜒而逝。泉邊有棵老桑樹,年深代久,雖枝繁葉茂,樹身已空。杜康在此樹下,拂習習涼風,聽叮咚泉水,常緬懷祖先,飯難下咽。他把剩下的飯扔進桑樹洞里,日積月累,桑樹洞里的剩飯積了二尺余厚。杜康不思飲食,日漸消瘦,為了讓他消郁化積,親鄰給他送來了曲粉,無意中,他又將曲粉扔進了樹洞。
秋去春來,老桑樹洞里的飯曲發酵變成了酒。杜康飲了此酒,才知道酒能為他解憂助興。他認真總結了“空桑穢飯”“加曲發酵”的道理,從此以釀酒為業。因為杜康在老桑村下發明了酒,人們就把那棵老桑樹喚作“酒樹”。晉江統《酒誥》:“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云儀狄,一日杜康;有飯不盡,委余空桑;本出于此,不由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