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酒文化淵源流長,影響深遠,學界多對清朝之前的酒文化挖掘、整理頗多。但民國時期釀酒業的發展較少有人問津。
民國早期,普遍的主流觀念認為,釀酒耗費糧食,因此政府通過提高酒稅來抑制酒業的發展。但到了民國末期,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在眾多釀酒糧食中,高粱皮薄肉厚、包含淀粉,且很少被當做食用糧食,因此是釀酒的上佳選擇。由于釀酒糧食與食用糧食沒有過大沖突,政府也就逐漸放寬限制,開始鼓勵和支持釀酒業的發展,全國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釀酒廠家。
從酒業的行業分布情況看,民國時期的酒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南北方分支:白酒產量北多南少、東多西少。北方流行雜糧釀制的燒酒,這些白酒隨著年月累計越存越香;南方盛行稻谷釀制的黃酒,此酒口感醇厚,即使酷暑也不變質。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地理優勢,在釀酒產量上占據優勢,而西部則只是少部分地區釀酒業較為繁榮。
民國期間,全國已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酒業產區,其中以產黃酒的紹興、產汾酒的汾陽、產西鳳的鳳翔、產洋河大曲的洋河、產茅臺的茅臺鎮等產地最為著名。其中,紹興的黃酒與汾陽杏花村的汾酒在當時并稱為中國酒界的代表。此外,四川地區以瀘州和綿竹地區酒業為勝,其中瀘州的溫永盛、天生成、協泰祥燒房頗為出名。
民國時期,酒業在各行業的比重越來越大,甚至對當地的經濟與城鎮發展做出了貢獻,一批名酒得以快速成長,并出現股份公司,更加注重質量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