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型酒水企業要想生存和發展,必須在保證基礎銷量的基礎上,小心地尋找八個平衡:
1、生產與發展,生存第一,發展第二。
這有三個層面的意思:
(1)企業生存的基礎是利潤,保持適度的利潤是小微型企業各項決策的核心依據,沒有之一;
(2)能否創收始終是擺在企業面前最重大問題,但又十分需謹慎地選擇投資方式;
(3)保持一定的資金流動率,優化資產-債務組合是小微型企業財務需要考慮的基本問題。
2、營銷與品牌,營銷第一,品牌第二。
小微型企業在品牌投入方面預算有限,大規模廣告投入基本不現實,然而廣告在現實商業社會中又舉足重要,因此出現“做廣告是急性自殺,不做廣告是慢性自殺”的悖論。
針對這樣的一對看似無解的矛盾中,小微型企業應該堅定地選擇營銷第一,把產品動銷作為第一要務,將品牌投入落地:在銷售過程中增加消費者消費良性體驗,通過銷售過程服務、售后服務增加消費者滿意度以及忠誠度。
3、差異化創新與標準化,差異化創新第一,標準化第二。
這種差異化創新不僅體現在產品設計、產品概念、口感上,也體現在渠道選擇、消費者定位甚至是廣告投放等各方面,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1)通過差異化與競爭品牌形成顯著區隔,主動規避同質化;(2)這種差異化應該是具有獨創精神的差異化,衡量的唯一標準是消費者能夠從該差異化中獲得價值(功能、美或者是情感歸屬等)。
4、執行力與策略,執行力第一,策略第二。
“三分靠策略,七分靠執行”,然而在小微型企業,執行力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必要。
關于這一點可以這樣理解:
(1)基本的管理制度要有,但是不需要過于細致,只需要把控關鍵環節;
(2)策略或者是方案第一考慮的是可執行性,與企業現有的資源相匹配,防止出現現實與設想脫節;
(3)在各自分工、任務明確的基礎上,強調團隊的執行力。
5、產品質量與消費者偏好滿足,消費者產品偏好第一,產品質量第二。
小微型企業產品質量尤其不能馬虎,原因很簡單:品牌沒有優勢,消費群窄,倘使消費的回頭率又低那么企業只能市場萎縮。
雖然,產品質量越好,消費者的偏好被滿足的可能性就越強,但是消費者不是專家,當消費者偏好與產品質量出現偏差是,以消費者偏好的滿足為主,不能盲目的唯質量論。
因此,作為小微型酒類企業需要密切關注消費者偏好,在消費者促銷、消費者體驗、產品口感、包裝等方面多多從消費者角度思考。
6、消費廣度與忠誠度,消費忠誠度第一,消費廣度第二。
作為小微型企業,解決消費者看得著、買得到很重要,但是能夠保持消費者樂得買更加重要。能夠保持小范圍內消費者持續購買是小微酒企業生存的根基,一味的追求消費廣度,無異于殺雞取卵、涸澤而漁。尤其是在目前行業大背景下:市場投機成功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操作的困難程度越來越大。
7、渠道聚焦與渠道多元化,堅持渠道聚焦第一,渠道多元化拓展第二。
這里需要有一個前提條件即需要解決基礎銷量來源的問題。堅持渠道創新與聚焦符合小微型企業的資源現狀,盲目的渠道多元化拓展會給企業帶來協調、管理難度,增加管理成本。
目前,很多小微型企業熱衷于推進多元化渠道發展道路,以希望借此增加企業利潤,分攤經營風險,但限于自身原因導致產品迅速老化、價格體系倒掛、產品形象受損等諸多問題集中爆發,弊大于利。
這里的渠道聚焦是指選擇企業優勢渠道,或者是競爭相對緩和的渠道,集中資源將市場做強、做大,并借此滲透至核心消費者心智中,主動回避傳統的渠道競爭紅海。
8、大本營市場建設與機會性市場開發,大本營市場第一,機會性市場第二。
大本營市場具有天時、地利和人和的優勢,是其他區域市場所無法比擬的,也是外來競爭性品牌進入的首要壁壘,猶如企業的革命根據地,保證了企業生存問題。也是企業向外拓展市場的最好“說辭”。大本營市場都難以做好,做外部市場難上加難,大本營市場丟失的企業猶如孤鴻野鬼,落水浮萍沒有根基可言。機會性市場只能作為一種銷量的補充,當資源成熟后又可能發展成為企業的重點市場,但是這種條件多數是可遇不可求的,尤其是對于小微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