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俗稱“開幕即閉幕”的全國秋季糖酒會接近尾聲之際,一則“重慶警方查封葡萄酒品牌”的消息一下子引爆了略顯清淡的本屆秋糖。該消息曝出,重慶糖酒會期間,在某酒店布展的數個“仿名牌”產品遭到警方查封,并附上了被查封產品的照片。因消息中涉及的品牌為“卡斯特”和“黃袋鼠”,進而牽連到了兩大知名進口葡萄酒品牌“卡思黛樂”和“黃尾袋鼠”,記者更是接到了多通問詢電話,求證消息。實際上,這又是一出“李逵”與“李鬼”的鬧劇,而在此次事件之后,我們不禁要問,“中國的葡萄酒市場,距離規范還有多遠?”
“會上打假”不如“提高準入門檻,做好展前規范”
業內的老朋友們,應該對兩三年前成都春季糖酒會上央視對“假拉菲”的曝光與打擊并不陌生。這里引述一位經銷商的話,他說“每年看糖酒會,一是看各大品牌、企業的新產品、新舉措、新動作,了解下一階段發展的風向;二是看擦邊球、仿冒產品的出現頻次,誰被仿冒的最多,就說明誰在當下市場是最火的,需求也最旺盛。”這雖是趣談,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糖酒會上魚龍混雜的現實情況。那一年,是中國葡萄酒市場拉菲等名莊酒最火爆的時候,也因此,各種拉菲莊園、五顆箭圖案的標識布滿了成都的大小酒店,令人目不暇接、難辨真假。有坊間傳聞表示,一些外國友人在見識了這樣的糖酒會后大概備受打擊,進行了投訴舉報,于是,央視的記者們如約而至,一則深度報道讓這些“披著華麗包裝的贗品們”原形畢露了。
在那之后的幾屆糖酒會上,假冒、擦邊球產品明顯減少,主辦方尤其規范了主展館內的布展企業。但今年秋糖,較之往年的酒水氛圍顯得冷淡了些,國內外大企業的身影出現的少了,于是便有一些投機商們開始蠢蠢欲動,明目張膽地將完全高仿商標的產品擺上桌臺,遂有人舉報,引得了執法人員的查封之舉。
總體而言,無論是“打假”還是“查封”,其所保護的都是正規酒商與消費者的權益,也是對糖酒會這一中國最大的食品飲料交易盛會的提升與發展。只是這樣的舉措,如果不是在現場實施,而是在開展前就做好規范與限制,那么,其后續引發的行業影響應當會更加積極與正面。
未雨綢繆:保護“品牌”的三種方式
如上文所言,當一個產品的品牌知名度達到了一定程度,便會被造假者盯上。正所謂“懂行的為求暴利,不懂行的信以為真”,使得“李鬼”們屢禁不止。然若公開打假,那么不明真相的酒商、消費者便很有可能產生誤解,從而影響他們對品牌的信任度,進而導致對品牌的傷害。所以,知名企業要保護自身品牌,規范市場,可從三個角度進行未雨綢繆:
首先,注冊中英文商標及相關領域事項,避免“擦邊球李鬼”揩油。在會展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與知名品牌僅有一字之差或字形非常接近的商標組合,也有不少國際品牌中文名稱被搶注的事項。這里,不妨借鑒“香檳產區申請原產地保護”的做法,在展開市場傳播前就先做好品牌商標的中、英文注冊,同時對與品牌名稱有可能延伸到的領域也根據相關規定進行保護和排他限制。
再者,建立穩定可靠的銷售渠道,讓購買者“有的放矢”。很多時候,消費者購買品牌產品的一個直接依據便是從哪里購買到的,有些網購或小商店中買到的產品往往會受到消費者的質疑,而在大的品牌商店或專賣店中買到的產品,則擁有很強的消費者信任感。作為品牌企業,要布局好自身在市場的渠道架構,建立相對穩定并可靠的銷售渠道,這樣方可有效告知消費者到正確的地方去購酒,從而切斷仿冒產品的銷售途徑。
第三,適時恰當的品牌傳播。當有了注冊名稱的保障、穩定渠道的支撐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對品牌的廣泛傳播,通過傳播可以讓商家和消費者對品牌有正確且清晰的認識,先告訴經銷商,進而由經銷商傳遞給消費者,層層遞進,實現讓目標人群能夠自主辨識品牌的目標。這樣,仿冒品牌自然也就“無立錐之地”了。
對于知名品牌而言,“打假”是柄“雙刃劍”,捉了“李鬼”,同時也傷了“李逵”。所以我們說,品牌維護是一個多角度、全方位的工程,而中國葡萄酒市場的規范仍任重而道遠,但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其會在越來越理智的“打假治理”中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