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廠起源
湖南省常德市古稱武陵、鼎州,其釀酒史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當地人即有擺“春臺席”,置酒“與之合飲”的習俗。晉人陶淵明的曠世奇文《桃花源記》,地點應在這一帶,文內便有“先世避秦時亂”及“設酒,殺雞,作食”。到了漢代時,已有“元月元日飲春酒,五月五日切菖蒲殖,和雄黃泛酒飲之,九月九日飲菊花酒”的風俗,可見其所能釀制的酒品甚多。
五代十國之際,武陵以“崔家酒”(又名神仙酒)聞名,傳遍湖、廣地區。據《酒譜》上的記載:“五代時,有張逸人常題崔氏酒爐云:‘武陵城里崔家酒,地上應無天上有。云游道士飲一斗,醉臥白云深洞口。’自是沽者愈眾。”崔姥姥從此側身“釀酒名家”之列,其汲水釀酒的井,被呼為“崔婆井”,已是個上千年之久的古跡。
宋代釀酒業興盛,神宗熙寧年(1068-1077)間的酒課達“五萬貫” 以上,是當時湖南的兩大酒產地之一。產品則以“鼎州白玉泉”及“桃源酒”著稱,躋身全國名酒之中,另據朱翼中《北山酒經》上說,釀桃源酒用神曲(優質曲)和好糯米,以五酸法精釀而成。此酒“熟后三五日,甕頭有澄清者,先取飲之,蠲除萬病,令人輕健。縱令酣酌(大醉)無所傷”。清代民間釀酒極為普遍,以“黃酒”、“燒酒”居多。如《武陵竹枝詞》所云:“村村畫鼓澆春酒”,即為明證。
1952年時,地方政府在舊酒坊的基礎上,建成“常德市酒廠”。在1959年當兒,繼承其傳統工藝,集各酒廠之大成,投產“德山大曲酒”。
主要產品
德山大曲
德山大曲酒選用優質糯高粱為原料,以純小麥為糖化發酵劑,采用老五甑工藝,發酵期達兩個月。并且采取高溫制曲,低溫循環發酵,雙輪底醅,多層封泥等舉措而釀成。因其生產較早,為能獨樹一格,乃博采眾家之長,到處學習取經。它采擷了“古井貢酒廠”的制曲操作,吸納了“瀘州老窖廠”的釀制工藝,發揚了“五糧液酒廠”的勾兌技巧,仿照了“杏花村酒廠”的儲存方式等等。因而使酒的香味、純度及出酒率等都大為提高,一躍而為瀟湘第一佳釀。
品味與殊榮
德山大曲酒屬濃香型大曲酒,酒度分38°、55°、58°三種。酒液清亮透明,酒香濃郁突出,約略帶有醬香,酒體豐滿醇和,人口綿甜爽洌、回味優雅悠長。因有一己風格,深受酒徒歡迎。
本酒在1963年、1984年及1989年的中國第二、四、五屆評酒會上,均獲國家優質酒稱號及銀質獎章。另,1992年時,獲美國紐約首屆國際白酒、葡萄酒、飲料博覽會銀獎。現暢銷神州各地,正積極投入國際市場中。
上一篇:四川大足曲酒廠
下一篇:邯鄲叢臺酒業股份有限公司